第45章
  还有一刻!
  尉学馆的监考夫子到来,他们后头跟着的大学馆师兄有几十人之多,今次全来担任次监考。
  尉窈看见阿父也来了,不过阿父监考的位置在诗经三舍那一片。曲融瞅见尉窈的开心样,鄙夷的撇撇嘴,哼,尉夫子教学肯定不行,不然怎么每次都是薛夫子给一舍监考。
  薛夫子站定,这回他周围除了讨厌的尉道子、薛匿瑕师兄,又多了个姓尉的师兄尉山僧。
  “所有人站起,把脚下妨碍走路的东西全放到书案底下,案上面只留笔墨砚,还有刚才发放的答题纸、简。”
  每个考区同时宣布规则,只见远远近近,学童全都跟雨后的小嫩笋般懵呆起立。只有尉窈明白要考什么了。
  果然,薛夫子环看前后左右,所有学童全照他吩咐行事后,他继续道:“现在告知诸弟子上午场的考核规则,主要考你们执卷、执简的书写基础,包括运笔,写字速度。”
  “先考一枚简,再考一卷简,最后考纸卷。”
  “规则就这么多。现在谁有疑问立即举手问。”
  尉茂:“对执简姿势有要求么?”
  薛夫子:“考每道题时,你们的师兄会居三角而立,让每名学子都看到他三人演示的执简姿势。不遵循者,按违反轻重给予警告,或者驱离考场。”
  武继:“可是我们有书案,为什么不让我们趴书案上写?”
  薛夫子:“你们将来不上战场吗?没有身居危地之时吗?敢保证有仆役时刻帮你们扛着书案供你们写字、传递消息吗?”
  武继嘀咕:“那我趴地上写不就行了。”
  薛夫子装听不见:“还有谁要问?”
  “啊——”尉景没憋住,打了个大哈欠。
  尉道子赶紧垂低脸、使劲抿唇憋笑。
  曲融壮着胆子举手,这是他第一次不自卑的尝试,尽管他的问题可问可不问,他也得像其余同门一样地问,并且声音不能怯:“夫子说先考一枚简,那第一轮小试,是不是片刻就考完?”
  薛夫子:“辰时便知。步氏学塾诸弟子可有疑问?”
  步延桢替众同门询问:“每轮小试的答题时间有多少?”
  薛夫子:“一枚简的答题时长是二刻,紧接着考二轮试,一卷简的答题时长是半个时辰,同样不休息,进行第三轮小试,巳时半全结束。”
  敲磬声响。
  辰时到了。
  第63章 绕案而行
  每位主监考在各自的监考区域宣读:“一轮小试开始。先不得动笔!先听清考题……诗《墙有茨》的序里提到了‘公子顽’,按书写要求,写出其父是哪一位国君?公子顽有哪五子?”
  “现在听书写要求……每人拿起发给你们的此枚竹简……”
  尉道子、薛匿瑕与尉山僧呈三角站位,随薛夫子每一步骤的讲述,做出相对应的书写动作,保证此区域每个方向的小学童全能看清。
  薛夫子讲述也铿锵而清晰:“左手捏在竹简下方,高度与目视齐平,右手执笔书写。答题过程中允许垂笔、垂简思考,但只要书写,必须恢复要求的姿势。只有蘸墨时允许弯腰、挨近书案。答完题者,只需将此枚竹简放回书案,不能坐,不能走动,不能出声干扰其余答题学子。”
  “规则完毕,两刻为限,开始答题!”
  学习不行但是胆量壮的武继、尉戒之、尉简齐齐举手,薛夫子转身巡看别的方向,不理睬他仨。
  呜……完了,举手不管用了,他们想问考题是啥来着?哪首诗里提到了公子谁?呜……光使劲记规则了,把考的啥题目忘了。
  每处大考场都不缺这种能把人气笑的顽徒。
  元珩倚仗从叔是刺史,还特意为了他过来巡考,他也是忘了考题,见举手无用,急地吐噜嘴皮子:“哎、哎,夫——,夫——,夫、夫、夫——”
  元刺史知道不能再呆在考场了,他把鞭子交给大监考,直指元珩:“那孽障再作怪,抽他嘴。”
  崔馆长带刺史去看昨天月联考的答卷,这是元志来巡考的另个目的。那些答得一塌糊涂的就不用拿出来了,元刺史坐下后先问:“这次几张满分卷?”
  嗯……
  “全跟上回一样。”
  还是一枝独秀,还是尉窈。
  元刺史气得“哼”一声,把尉窈答的放一边,底下的就是训义学舍一众学童的,进步确实不少,尤其崔致和孔毨,可是离满分尚有距离。
  阅到底,元志问:“州学府的呢?怎么没有奚骄的?”
  “奚骄成绩跟上次几乎一样,就没拣出来给刺史看。”
  “唉。把元珩的拿给我看,对了,还有长孙家那个叫斧鸣的孩子。”
  是你自己要看的。
  元珩唯一的进步就是听懂规则了,不再只接上半句,可是他基础差,听不听懂规则没区别。
  元刺史把从侄的答卷扔一边后,不解恨,揉吧揉吧扔到墙根。
  再看长孙斧鸣的……哎哟!
  一入目,元刺史感觉剩下这只眼也不好了!
  满篇是重复的“出题”二字,密密麻麻,字体大大小小,跟醉汉栽葱一样错落无序!这张答卷,跟《诗经》有什么关系?
  尉氏学馆大考场,尉窈成为答完第一轮小试的首名学童,尉茂和五舍的陈瑜随后,然后是尉菩提,二舍的褒荣子,步氏学馆的步延桢……
  平时只要背每首诗都全面背诵的,就不会觉得此题难,因为答案全在诗序的注解里,清清楚楚!
  公子顽之父是卫宣公。公子顽生子五人:齐子、戴公、文公、宋桓夫人、许穆夫人。
  所以阅卷时,评判标准肯定为书写是否规整,有无画圈替字。比如想在一枚竹简里把答案写全,得先对字的大小、空格有规划,不能写到后面才考虑这个问题,越写越小,挤成一团。
  此题要求两刻时限,大多数学童不用半刻就写完了,有的闲情逸致,有的立即琢磨第二轮会是怎样的题。
  收卷了。
  薛夫子:“二轮小试开始,先听清考题……诗《绿衣》一共四章,每章四句,你们需写出每章的前两句,附注解、附郑《笺》。”
  “书写要求……每人拿起发给你们的空白简策,最两边的竹简空着,不要写字,剩下的空简总共二十五枚。由你们自己按诗句、序、笺的长度,自行调整每枚竹简上的书写长度。”
  “此轮试,增加一条规则,每写完一枚竹简,沿你们的书案右绕一圈,回到原来的站位后再继续写。”
  随薛夫子讲述,尉道子三位师兄各寻最近处的书案做示范。他们先面朝东,然后以前行方向绕书案行走,走回原处,竖起简策,做书写姿态。
  薛匿瑕生怕个别小师弟不懂,解释:“这就叫右绕。”
  尉道子补充:“不要绕反了。”
  薛夫子:“握简、执笔、目视、思考间歇、交题后的纪律等要求,全与第一轮的小试一样。答题时限是半个时辰,规则完毕,此轮听磬音提醒后开始答题。是谁在出声?这次不点名了,下不为例!”
  没法点名,周围都“嗡嗡”成蝇群了。
  学童们被迫闭嘴,愤然加倍!
  就不能先讲规则最后讲题目吗?害他们想记住题目顾不上听规则,想听明白规则就忘了题目!还有,站着写字就够损了,还得绕案行走,还只能右绕,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啊!!!
  磬响。
  这卷简策是由三根绳编连起来的,将写字范围分为上、中、下三区域。
  尉窈先解开绳扣,展简策,让第二根竹简正面齐平视线,她只在这根竹简上写诗名:绿衣。
  右绕书案,回到原处。
  全场学子都未动,只有她动,立即引起所有监考夫子、最前方的大监考注意。
  是一舍的尉窈啊,是她就对了。
  曲融有点沉不住气,他才刚把第二根竹简正对自己,怎么尉窈都开始绕圈了?
  第三根竹简,尉窈由上至下写道:绿兮衣兮,绿衣黄里。
  写完她绕第二次书案。
  这时绕第一圈的学童已有不少。
  尉窈转回原位,在第四根竹简上只写注解里的前两个字:兴也。
  这二字是指此诗的写作手法。
  尉窈绕第三圈。
  尉茂、步延桢、陈瑜绕第二圈。
  曲融绕第一圈。
  尉窈从第六根竹简开始密集书写,这时候她已给周围造成难以舒缓的紧迫感。
  这,是她前世经验:后面可以慢慢写,开始一定要快!
  崔学馆,元刺史真想把从侄送给崔馆长当侄子。他才知道阿珩这孩子左、右不分啊!别人怎么转的他就不抬眼看看吗?自己转反了、三次里有两次转反,看脚印还看不……
  都怪崔学馆!把地夯那么硬实,连脚印子都踩不出来。
  元刺史不知道的是,离刺史府最近的州府小学里,大联考被迫中断!打起了群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