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曲融:“我……你……”
尉窈补道:“还有你摔书之举!不敬畏文字,不爱惜纸张,还说自己好学?!”
门外,听了一小会儿的尉蓁、尉菩提面面相觑。天啊,以后要是和窈同门闹矛盾,千万记住,直接动手别动口。
崔学馆。
教唱诗的五名女史住在“固常”禽林里一所小院,此位置远离所有学舍,一清早就鸟语花香,曾几何时,宫城里也有此等鲜活景象。
才卯时一刻,五人全都做完经书功课。过会儿就有奴役给她们送早食,张氏趁着片刻空晌问陈书史:“那些孩子每天都来不全,到现在都没顺利唱下来一遍过,今天起又要少一个尉窈,书史,要不要和崔学馆哪位主事讲一下?”
“急什么,离行像节还早。”
“是,尚有月余时间,是我着急了。但是孔郎君拿寒衣、胡女郎拿斧头,实在不符合古诗描述,还应及早改回来啊。”
“鲜卑风俗与我们以往不同,你得学着接受,而且这是好事情,妇女可与男儿一样读书,交游,打仗,若长久持续,多么令人向往啊。倒是你,令我操心,我让你握住这次机会谋个离开旧宫的出路,看来你已有目标,选中的是尉窈?”
“是。我观察她比别人理解诗意快,不愧为全城联考唯一答出满分卷的,而且九岁年纪已言行谨慎,书史难道不喜爱吗?”
“那有什么用!”陈书史顿变严厉:“贫寒出身,学得再好、别人把她捧得再高有什么用!呵,莫非你指望她满腹经纶考女史,然后也被打发在旧宫和你后半辈子作伴不成?”
诗经一舍。
尉窈觉得自己可能被曲融气着了,浑身都不大得劲。
尉茂来得最晚,走过她时轻轻淡淡抛下句:“回来了。”
她才“嗯”一声,守院的馆奴慌慌张张跑进学舍告知:“段夫子半路摔着了,无法来讲课了。”
什么?!
众学童纷纷惊骇!
尉窈除了担忧还疑惑,前世没出过这件事,段夫子没摔过啊!和她无关的事情走向怎么会发生变化呢?
除非因她之变而变!
很快,此馆奴气喘吁吁再来告知:“学子们稍待,大学馆那边的李夫子马上过来代课。”
一首《缁衣》诗,学童们心神不宁的念着。
下了课,由尉茂领路,所有弟子向段夫子家奔去。一进院,尉窈、尉蓁几人憋红眼眶,夫子生活之境太艰难了!
院墙和主屋墙土剥落,唯一的厢房是茅草顶,入目最值钱的只有一头牛与木板车,这还是尉学馆的资产,为了让段夫子能乘车来去学馆。
夫子的家人正在草棚子底下煎药,哭着讲述早晨摔倒的原因:“每天都是乘车过去,可是这两天牛总窜稀,今天早上拉不动车了,你们夫子便说学馆不远,他走着去。”
“我家大郎送的他,这糊涂东西走路不知道多看着点,你们夫子怎么摔倒的他都没看见……”
屋里守着的人正是段大郎,他嚎哭道:“是我的错——”
尉窈腿发软,段大郎这个哭法,夫子情况怕是不好。
尉茂着急问:“师母,夫子现在怎么样?我们能进去吗?”
段妻点头,跟着这帮孩子进去,边说道:“从抬回来后就没醒过,今早还好好说话的人,就这么,唉!”
内室,学童们涌进来,段大郎让开位置,呜咽声四起。
尉窈攥着夫子苍老如树皮的手,眼泪颗颗掉落,夫子的手怎么不热啊。“怎么会这样啊!”
她痛呼!夫子,我重生了,可你不能早走啊,怎么会这样啊,怎么变成这样啊!
武继抽泣:“夫子,我以后好好学习,你能听见吗?能听见就醒过来行吗?啊——你这么躺着我害怕,啊——”
尉景:“呜……夫子一定能听见,夫子,你听我给你背今天新学的诗吧,缁衣,缁衣……呜,我没背过,你起来训我吧。”
尉茂用拇指擦掉泪,问一旁失魂落魄的段大郎:“医者怎么说的?夫子磕到头了么?”
段大郎点头,眼泪鼻涕随着这动作齐淌:“是。我一直扶着阿父,他另只手拄着拐杖,是我大意了,走了神,我手上一松时……来不及了,他已经栽倒,我看过地上……”
尉景高嗓门一声打断段大郎。“夫子!!”
“尉茂快来啊,夫子不喘气了!”
“快快快,不,我去医馆,我去!”武继跑出去。
没有用了。
兢兢业业教学的段夫子,溘然而逝,一句遗言未留。
满室之人,只有曲融的眼泪是使劲揉眼睛疼出来的。刚开始他很自责,认为被尉窈说中了,他没有和同门们一样尊重夫子,所以掉不出泪。可他紧接着为自己开脱,诸同门悲痛,是因为平时段夫子对他们好,他没难过,是因为段夫子对待他始终平常。
接下来的几天,尉学馆出资出人,帮着段家办丧。逝者已逝,学童的学业不能耽误,总让大学馆的夫子轮流代课非长久之计,五天后,州学府的杜陵辞了那边师职,自荐而来尉学馆。
当尉窈得知是这厮来替代段夫子,感觉命运当真奇特,有些事变了,有些事不但注定,还会提前发生。
但是三月的联考即将开始,春考日期紧随而至,尽管尉窈、尉茂、尉景都怀疑段夫子摔那一跤和杜陵有关,可他们仍得全力以赴这两次考试,考完后才能腾出心思暗访细查。
第55章 不惧怕小挫折
拂堤草长,鱼跃涟漪。
三月好风光里,李夫子带着杜陵进入诗经一舍,告知学童:“今天起,一舍由杜夫子教授《诗经》,杜夫子不仅精通诗学,还通训诂学,尤其典籍古注的研究……”
杜陵在每句夸赞中谦逊不已:“不敢,不敢……”
“哼。”
这声“哼”是尉景发出来的,他故意让所有人都听见。姓杜的要真有本事,干嘛离开州学府?哪个教《诗经》的夫子不通训诂学?不研究典籍?
武继不耐烦道:“快点上课吧,上完课我们还要去段夫子家帮忙。”少年第一次感受人情冷暖,他认为生死是大事,才来的新夫子就罢了,李夫子怎么能在段夫子讲课的位置笑呢?
杜陵十分有礼将李夫子送出院,回来后对着那个空书案揖礼,坐下后,已是威严神色。
“这月联考比往月都早,我既接手你们的学业,就会对你们负责。每天讲完新诗后,我要抽问以往所学,为你们巩固。不是只有你们敬重段夫子,我也敬重!不要让他离开得不安心,不要让他泉下有知,看到你们一个个以他的离世为理由荒废学业!”
“今天要学的叫《大叔于田》,按照你们习惯,谁背过新诗了,由序起诗。”
尉窈没动。
尉茂掏耳朵。
尉菩提半眯着眼出神。
尉蓁也在出神,脸朝新夫子相反的方向。
曲融把“大”字都顶到齿缝了,硬生生闷在嘴巴里,他赶忙低头,生怕被同门瞧到。看来尉窈和茂公子他们商量好了,要给新来的夫子一个下马威。怎么能这样!段夫子出事是挺可怜,但是和杜夫子何干?杜夫子刚刚说的多好啊,怕他们落下课业,要给他们补前面的课呢。
杜陵几瞥目光将所有学童的反应看尽,直接点名:“尉窈!你几次联考成绩优异,怎么没有提前背新诗,给众同门做出榜样?”
来了!果真柿子挑软的捏。尉窈站起,揖礼,声音低、毫无精气神地说道:“我愧对夫子期望,没有提前背诵此诗。”
杜陵不满,第一天来,他不好发火:“坐吧,以后要做好表率。现在我诵诗,每诵一句,你们跟一句。《大叔于田》,刺庄公也,叔多才而好勇……”
学童们毕竟单纯,杜陵从跟读的速度和熟练上轻易辨别出哪些是背过诗的,哪些确实不会。
这个尉窈倒是没扯谎。
也因如此,杜陵很是遗憾!为师者最愿教勤奋又早慧的弟子,偏偏上天把罕有天赋赐给个家境苦穷、心态又不强的女童身上。这种出身的女童将来能有啥出息?做妾的命!
放学路上,尉蓁问:“你们知道咱们休沐那天,正好永宁寺要举办法会吗?听说有高僧讲经呢。”有高僧讲经,就有散花、送香囊、施斋食等等活动。
尉景:“我心里难受好多天了,要不咱们约着一起去逛?”
尉茂问尉窈:“是啊,不恢复心情,怎么应对考试。窈同门,一起去吧?”
“好,咱们一起去。”
《诗经》学业的学童十二休沐,十三联考,十四春考,今年的三月注定忙忙碌碌。
次日,东城各所小规模私塾开始分批来学子看春考的考场。平城寸土寸金,尉氏学馆的地方也不宽裕,合并了好几个小学舍,修修缮缮,才腾出一片大空地来。
下了第一堂课,尉窈等人匆匆忙忙也过来看场地,馆奴、外雇的苦力全在搬运木料来来往往,这是在赶工搭雨棚,防备春考当日下雨。
尉窈补道:“还有你摔书之举!不敬畏文字,不爱惜纸张,还说自己好学?!”
门外,听了一小会儿的尉蓁、尉菩提面面相觑。天啊,以后要是和窈同门闹矛盾,千万记住,直接动手别动口。
崔学馆。
教唱诗的五名女史住在“固常”禽林里一所小院,此位置远离所有学舍,一清早就鸟语花香,曾几何时,宫城里也有此等鲜活景象。
才卯时一刻,五人全都做完经书功课。过会儿就有奴役给她们送早食,张氏趁着片刻空晌问陈书史:“那些孩子每天都来不全,到现在都没顺利唱下来一遍过,今天起又要少一个尉窈,书史,要不要和崔学馆哪位主事讲一下?”
“急什么,离行像节还早。”
“是,尚有月余时间,是我着急了。但是孔郎君拿寒衣、胡女郎拿斧头,实在不符合古诗描述,还应及早改回来啊。”
“鲜卑风俗与我们以往不同,你得学着接受,而且这是好事情,妇女可与男儿一样读书,交游,打仗,若长久持续,多么令人向往啊。倒是你,令我操心,我让你握住这次机会谋个离开旧宫的出路,看来你已有目标,选中的是尉窈?”
“是。我观察她比别人理解诗意快,不愧为全城联考唯一答出满分卷的,而且九岁年纪已言行谨慎,书史难道不喜爱吗?”
“那有什么用!”陈书史顿变严厉:“贫寒出身,学得再好、别人把她捧得再高有什么用!呵,莫非你指望她满腹经纶考女史,然后也被打发在旧宫和你后半辈子作伴不成?”
诗经一舍。
尉窈觉得自己可能被曲融气着了,浑身都不大得劲。
尉茂来得最晚,走过她时轻轻淡淡抛下句:“回来了。”
她才“嗯”一声,守院的馆奴慌慌张张跑进学舍告知:“段夫子半路摔着了,无法来讲课了。”
什么?!
众学童纷纷惊骇!
尉窈除了担忧还疑惑,前世没出过这件事,段夫子没摔过啊!和她无关的事情走向怎么会发生变化呢?
除非因她之变而变!
很快,此馆奴气喘吁吁再来告知:“学子们稍待,大学馆那边的李夫子马上过来代课。”
一首《缁衣》诗,学童们心神不宁的念着。
下了课,由尉茂领路,所有弟子向段夫子家奔去。一进院,尉窈、尉蓁几人憋红眼眶,夫子生活之境太艰难了!
院墙和主屋墙土剥落,唯一的厢房是茅草顶,入目最值钱的只有一头牛与木板车,这还是尉学馆的资产,为了让段夫子能乘车来去学馆。
夫子的家人正在草棚子底下煎药,哭着讲述早晨摔倒的原因:“每天都是乘车过去,可是这两天牛总窜稀,今天早上拉不动车了,你们夫子便说学馆不远,他走着去。”
“我家大郎送的他,这糊涂东西走路不知道多看着点,你们夫子怎么摔倒的他都没看见……”
屋里守着的人正是段大郎,他嚎哭道:“是我的错——”
尉窈腿发软,段大郎这个哭法,夫子情况怕是不好。
尉茂着急问:“师母,夫子现在怎么样?我们能进去吗?”
段妻点头,跟着这帮孩子进去,边说道:“从抬回来后就没醒过,今早还好好说话的人,就这么,唉!”
内室,学童们涌进来,段大郎让开位置,呜咽声四起。
尉窈攥着夫子苍老如树皮的手,眼泪颗颗掉落,夫子的手怎么不热啊。“怎么会这样啊!”
她痛呼!夫子,我重生了,可你不能早走啊,怎么会这样啊,怎么变成这样啊!
武继抽泣:“夫子,我以后好好学习,你能听见吗?能听见就醒过来行吗?啊——你这么躺着我害怕,啊——”
尉景:“呜……夫子一定能听见,夫子,你听我给你背今天新学的诗吧,缁衣,缁衣……呜,我没背过,你起来训我吧。”
尉茂用拇指擦掉泪,问一旁失魂落魄的段大郎:“医者怎么说的?夫子磕到头了么?”
段大郎点头,眼泪鼻涕随着这动作齐淌:“是。我一直扶着阿父,他另只手拄着拐杖,是我大意了,走了神,我手上一松时……来不及了,他已经栽倒,我看过地上……”
尉景高嗓门一声打断段大郎。“夫子!!”
“尉茂快来啊,夫子不喘气了!”
“快快快,不,我去医馆,我去!”武继跑出去。
没有用了。
兢兢业业教学的段夫子,溘然而逝,一句遗言未留。
满室之人,只有曲融的眼泪是使劲揉眼睛疼出来的。刚开始他很自责,认为被尉窈说中了,他没有和同门们一样尊重夫子,所以掉不出泪。可他紧接着为自己开脱,诸同门悲痛,是因为平时段夫子对他们好,他没难过,是因为段夫子对待他始终平常。
接下来的几天,尉学馆出资出人,帮着段家办丧。逝者已逝,学童的学业不能耽误,总让大学馆的夫子轮流代课非长久之计,五天后,州学府的杜陵辞了那边师职,自荐而来尉学馆。
当尉窈得知是这厮来替代段夫子,感觉命运当真奇特,有些事变了,有些事不但注定,还会提前发生。
但是三月的联考即将开始,春考日期紧随而至,尽管尉窈、尉茂、尉景都怀疑段夫子摔那一跤和杜陵有关,可他们仍得全力以赴这两次考试,考完后才能腾出心思暗访细查。
第55章 不惧怕小挫折
拂堤草长,鱼跃涟漪。
三月好风光里,李夫子带着杜陵进入诗经一舍,告知学童:“今天起,一舍由杜夫子教授《诗经》,杜夫子不仅精通诗学,还通训诂学,尤其典籍古注的研究……”
杜陵在每句夸赞中谦逊不已:“不敢,不敢……”
“哼。”
这声“哼”是尉景发出来的,他故意让所有人都听见。姓杜的要真有本事,干嘛离开州学府?哪个教《诗经》的夫子不通训诂学?不研究典籍?
武继不耐烦道:“快点上课吧,上完课我们还要去段夫子家帮忙。”少年第一次感受人情冷暖,他认为生死是大事,才来的新夫子就罢了,李夫子怎么能在段夫子讲课的位置笑呢?
杜陵十分有礼将李夫子送出院,回来后对着那个空书案揖礼,坐下后,已是威严神色。
“这月联考比往月都早,我既接手你们的学业,就会对你们负责。每天讲完新诗后,我要抽问以往所学,为你们巩固。不是只有你们敬重段夫子,我也敬重!不要让他离开得不安心,不要让他泉下有知,看到你们一个个以他的离世为理由荒废学业!”
“今天要学的叫《大叔于田》,按照你们习惯,谁背过新诗了,由序起诗。”
尉窈没动。
尉茂掏耳朵。
尉菩提半眯着眼出神。
尉蓁也在出神,脸朝新夫子相反的方向。
曲融把“大”字都顶到齿缝了,硬生生闷在嘴巴里,他赶忙低头,生怕被同门瞧到。看来尉窈和茂公子他们商量好了,要给新来的夫子一个下马威。怎么能这样!段夫子出事是挺可怜,但是和杜夫子何干?杜夫子刚刚说的多好啊,怕他们落下课业,要给他们补前面的课呢。
杜陵几瞥目光将所有学童的反应看尽,直接点名:“尉窈!你几次联考成绩优异,怎么没有提前背新诗,给众同门做出榜样?”
来了!果真柿子挑软的捏。尉窈站起,揖礼,声音低、毫无精气神地说道:“我愧对夫子期望,没有提前背诵此诗。”
杜陵不满,第一天来,他不好发火:“坐吧,以后要做好表率。现在我诵诗,每诵一句,你们跟一句。《大叔于田》,刺庄公也,叔多才而好勇……”
学童们毕竟单纯,杜陵从跟读的速度和熟练上轻易辨别出哪些是背过诗的,哪些确实不会。
这个尉窈倒是没扯谎。
也因如此,杜陵很是遗憾!为师者最愿教勤奋又早慧的弟子,偏偏上天把罕有天赋赐给个家境苦穷、心态又不强的女童身上。这种出身的女童将来能有啥出息?做妾的命!
放学路上,尉蓁问:“你们知道咱们休沐那天,正好永宁寺要举办法会吗?听说有高僧讲经呢。”有高僧讲经,就有散花、送香囊、施斋食等等活动。
尉景:“我心里难受好多天了,要不咱们约着一起去逛?”
尉茂问尉窈:“是啊,不恢复心情,怎么应对考试。窈同门,一起去吧?”
“好,咱们一起去。”
《诗经》学业的学童十二休沐,十三联考,十四春考,今年的三月注定忙忙碌碌。
次日,东城各所小规模私塾开始分批来学子看春考的考场。平城寸土寸金,尉氏学馆的地方也不宽裕,合并了好几个小学舍,修修缮缮,才腾出一片大空地来。
下了第一堂课,尉窈等人匆匆忙忙也过来看场地,馆奴、外雇的苦力全在搬运木料来来往往,这是在赶工搭雨棚,防备春考当日下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