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那边客气的跟她称新春愉快就挂了电话。
父亲母亲都不说话,使得她所接的那通电话充满罪恶感。她意识到沉默持续下去必然压抑成另一场风暴。她对生病的父亲说抱歉,然后抚着面颊说:「我不是囝仔了,你打我是不对的。」
这次她真的下楼了,母亲追上来也无济于事,她像狂踢着马腹突围,一下子就来到街上跳上正靠站的公交车。往高雄火车站有二十几分钟的车程,晋思还会在那里吗?生命是充满了矛盾和顾忌的,刚才在电话中她无法亲口答应他,现在却又在往火车站的途中。为什么刚才不一口答应呢?那就免去见不着他的疑虑。都是为了逃避父母询问的眼神呀,为了不想在那僵持的场面节外生枝。但她抛下一句话就走出来,后果也可能同样难以承担。
火车站前的阳光渐渐稀薄,平日在这时候,放学的学生把公交车站牌和火车站间的通道连缀成卡其黄和白衬衫的颜色,这时放寒假,站前和天空一样苍灰冷瑟。祥浩从正门进入站内,在站内大厅绕了数圈,没有晋思的身影,他说他只是路过,那么他要去哪里?祥浩出车站往右拐,那是一条出了名的书店街,也许他的事情不急,在书店里杀时间。她一家店一家店探身。直到走到高雄中学的围墙下才断了念。然后,她不知道自己应该去哪里。
她把文艺周的报道稿交给晋思后,到学期末前,他们几乎不再见面,只有发校刊那天,两人在社办加入众人对校刊整体成果的讨论,晋思为了赶另外一个社团的期末联谊,讨论到半途离开。两人没有一句再见就各自分别去度寒假。他家在台北,什么事路过高雄?不管他去哪里,起码他有个方向,而她走往火车站前的大道,没有终点,没有目的,还痴儍的以为可以在人群与车阵间瞥见晋思在这陌生城市流连的影子。
暮色来临时,她站在一家乐器行的橱窗前,橱窗里是二胡、琵琶与乐谱,橱窗之后,成排的吉他排在展示架上,左边摆设数架古筝,有老师在那里教学生弹古筝,一位年轻的男老师坐在一把高脚椅上教另一名学生弹吉他,他的手指快速在弦线上移动。她隔着玻璃窗听见那僵滞结巴的学生练弹的乐音和老师精练流畅的弦声。一站就是十几分钟。如果不知道要走去哪里,这里或许就是她要去的地方吧!于是,她与那年轻老师因成契约,整天抱吉他练习。母亲的年糕生意之后是咸糕生意。大灶镇日蒸腾,读高中的祥云时常抱着篮球去附近国中打球,她守在灶前添柴火。
父亲的病在年后微有起色,心情也显得晴朗,兴致来时,与来家里批咸糕的熟贩谈笑风生,他原是喜欢嬉笑,在笑谈中减斤去两,母亲的辛劳只换取了喜悦的薄酬。母亲曾说,肯营生,就不会挨饿。但她相信一定有一个方式可以让生活不仅仅是「不会挨饿」。过年祥春回来,她看见祥春拿了一叠彷若仍沾着咸湿汗水的钞票给母亲,她不知道那是多少,但她知道母亲脸上欣慰的笑意在刹那间凝聚成愧疚的眼神,在祥春的身影间阴附不去。穷苦使人卑微,她要走出穷苦的困境。
她练弹吉他的手红肿欲裂,她裹了一层薄胶布继续练,起了厚茧后,痛感已失。母亲从工作中抬起头来,安静望着在她怀里抖动的吉他,安静听她唱歌,偶尔也坐在某个角落听她吹口琴,母亲像在她的乐音歌声里得到歇息般的,将手安适的放在裙摆上,时光悠远,母亲的脸上闪过一续青春的神采,她再也没看过一个受了生活磨难的中年女子,像她母亲般在脸上显出一种宽厚容忍的高雅气质,母亲在生活的苦难中自有一个安定的天地,而那个天地从她仁慈安静的面容显现出来,神秘不可侵犯。她能给母亲安慰的,竟只是琴音歌声。
祥浩顿时感到她必须利用她拥有的这项才华给予母亲更安稳的人生。
13
下学期开学之初,校外街巷仍充斥着舞会喧杂的乐音与闪烁的灯光。如珍容光焕发,穿着短裙踩着高跟鞋去跳舞。舞会的歌曲带动舞者的情绪,耽溺在歌曲的感动里,也就对舞会不能抗拒。
祥浩一直想在舞会里习得好舞艺,奈何见过晋思的舞蹈后,会场其他舞者的动作仅成运动的一种轻黯姿态,随意任性不能称魅。校刊社不曾和哪个社团或团体合办舞会,她和晋思不曾再在舞会碰首,认识以来,他也未曾邀她去参加任何舞会。她虽然期待从他那里窃取舞姿,却又不愿落于刻意强求。她从参加别的舞会获取与晋思共舞的想象。她也盼望有朝一日能再次的与晋思共舞。
开学后学生碰了面多半要提起寒假如何度过。如珍冲洗了一大叠照片,既展示给祥浩看,又滔滔不绝讲着照片背景。那是寒假她和梁铭等登山社的社员去做四天三夜的登山,天寒,照片中的人都裹了重重的厚衣,背着梯子似的登山袋,足蹬厚靴,在苍茫的天空下对镜头留下山里足迹。每个人在山上都是开心的笑容,梁铭在众人间仍是大哥的架式。如珍说回程时,梁铭自己留在半山腰的管理处住了整个寒假,她觉得梁铭在疗伤,把爱的伤口放在山风下风干。祥浩故意装做不在意,指着最后一张相片,在长长的海滩上向镜头走来的那个有着中年体态,但面庞略为稚气的男人。问:「这是谁?」
「我姐夫。」
如珍的语气淡淡的,不着痕迹似的,说:「过年的时候,他和姐姐回来,这是我离家以来我们第一次碰面。我不要再想这个人了,他却又来找我。那天约我去海滨,我去了,起先什么也不说,光只看着我,后来一直问我这几年好不好。我好不好已经与他无关了。我沿着海滩走得远远,他追上来,我举起相机替他拍下这张照,就自己上岸回家了。日子不可能走回去了,我的记忆里不要再有这个人。」
「那为什么还拍下他的身影?」
「我不知道为什么决定上岸的那一刻会举起相机。」
「刀痕在你手上,记忆怎么可能消失?」
「是啊,我们只是在做无聊的幻想,越不愿去想的事想起来越痛。」如珍将相本一本本堆叠到书架底层,那里原已排满了相本,回忆一旦收藏起来,新的生活内容又急于成为新的收藏品。
祥浩的生活也自有步调,她持续家教,却又想另谋出路,她加入音乐社团,为了向那里的吉他高手请教。她要准备一身好武艺到江湖闯荡,从在活动中心唱〈橄榄树〉的那一刻开始,她就隐约知道自己适合舞台,她要唱歌,不停的唱给那些能被歌声打动的人听。当在寒假苦练吉他得到年轻老师赞美时,当母亲若有所思的静坐一旁听她的弦音与歌唱时,她就知道自己应有的选择。
大餐厅的演唱工作通常需要边弹钢琴边唱,弹钢琴于她是奢侈的梦想,抱着吉他在小餐厅唱歌是比较容易实现的梦想,也是高收入的打工机会。而民歌餐厅日渐稀少,选择十分有限,在新的吸收顾客花招取代旧有民歌演唱之前,她得加紧练习琴艺。
白天,上课、读书之外,她待在社团练吉他,晚上去家教。她无暇顾及校刊社,晋思这学期退出校刊社,游踪不定。一个社员编了两期校刊后,通常嘲笑自己是老鸟,退到别的社团去玩耍或逍遥法外,精利一点的人,绝不让编校刊成为当掉许多科目的原因。那个坐在主席位置上的电机系学生也舍下了当了几届老鸟的宝座,孤独的准备修第五年的学分。
晋思既已不在校刊社,她每踏入那社团就彷若失落了什么,去社办成为负担,她因不参与活动和讨论而被摒除在外,既没当上专题召集人,又没什么非要她做不可的任务。新接编务当上主席的胡湘曾要她企划一场座谈会,她以没时间联络与安排为由拒绝,从此胡湘不再对她的编辑能力表示热情。她也转移全部精力在她的乐器上。事实上是晋思的缺席使她当初加入社团的热诚荡然无存,还没全然退出,是因为那里曾有晋思的声音与身影,她坐在晋思曾坐过的位置,感受他的温热。她曾想去晋思的系上看课表,看他出没的时间,越是在意,越是情怯。她往往走到他上课的楼宇,就像要办什么急事般的,匆促着脚步离去了。
直要有一天,胡湘要办老鸟回笼的聚会,以示对前辈编辑人的敬重与怀念,她才感到疲累生活里出现了一点希望的光影。
聚会的地点在山岗下一家格调幽静的茶馆,大家约好在那里吃晚餐,祥浩来晚了。这晚微雨,她在门口摆伞,一眼瞥见门内晋思和胡湘站在靠门处,晋思衣服微湿,他的方格呢长袖沾了雨,胡湘替他把湿了的袖口往手肘处卷,晋思盯着胡湘替他卷袖口的动作,嘴边挂着满意的微笑,两个认真的人,在茶馆幽幽灯光下,和谐柔美,祥浩这才注意到,胡湘有一张柔美的脸庞,在为晋思折袖口时流露无遗。她突然想往回走,回到雨中,但来不及了,里头的人喊「祥浩来了」,引来一串注目的眼神,使她不得不走进去。
新旧社员重聚,场面异常热闹,每个人都忙着打招呼,随意找位置坐。已离开了几期的社员不认得祥浩,但祥浩之名已因民歌演唱及她那张姣好的面貌而传扬开来,博得老社员的礼遇。她即刻被关心社务的老社员包围,那是几个大四男生。她与他们同桌,晋思在胡湘那桌,与她隔了两桌的距离。他们的眼神在幽幽的灯光和嘈杂的声音下相遇,各举起手来与对方打了招呼,像对待别的社员那样。祥浩因而感到自己在他眼中的眇小,原来他与她,只是社员之谊。
父亲母亲都不说话,使得她所接的那通电话充满罪恶感。她意识到沉默持续下去必然压抑成另一场风暴。她对生病的父亲说抱歉,然后抚着面颊说:「我不是囝仔了,你打我是不对的。」
这次她真的下楼了,母亲追上来也无济于事,她像狂踢着马腹突围,一下子就来到街上跳上正靠站的公交车。往高雄火车站有二十几分钟的车程,晋思还会在那里吗?生命是充满了矛盾和顾忌的,刚才在电话中她无法亲口答应他,现在却又在往火车站的途中。为什么刚才不一口答应呢?那就免去见不着他的疑虑。都是为了逃避父母询问的眼神呀,为了不想在那僵持的场面节外生枝。但她抛下一句话就走出来,后果也可能同样难以承担。
火车站前的阳光渐渐稀薄,平日在这时候,放学的学生把公交车站牌和火车站间的通道连缀成卡其黄和白衬衫的颜色,这时放寒假,站前和天空一样苍灰冷瑟。祥浩从正门进入站内,在站内大厅绕了数圈,没有晋思的身影,他说他只是路过,那么他要去哪里?祥浩出车站往右拐,那是一条出了名的书店街,也许他的事情不急,在书店里杀时间。她一家店一家店探身。直到走到高雄中学的围墙下才断了念。然后,她不知道自己应该去哪里。
她把文艺周的报道稿交给晋思后,到学期末前,他们几乎不再见面,只有发校刊那天,两人在社办加入众人对校刊整体成果的讨论,晋思为了赶另外一个社团的期末联谊,讨论到半途离开。两人没有一句再见就各自分别去度寒假。他家在台北,什么事路过高雄?不管他去哪里,起码他有个方向,而她走往火车站前的大道,没有终点,没有目的,还痴儍的以为可以在人群与车阵间瞥见晋思在这陌生城市流连的影子。
暮色来临时,她站在一家乐器行的橱窗前,橱窗里是二胡、琵琶与乐谱,橱窗之后,成排的吉他排在展示架上,左边摆设数架古筝,有老师在那里教学生弹古筝,一位年轻的男老师坐在一把高脚椅上教另一名学生弹吉他,他的手指快速在弦线上移动。她隔着玻璃窗听见那僵滞结巴的学生练弹的乐音和老师精练流畅的弦声。一站就是十几分钟。如果不知道要走去哪里,这里或许就是她要去的地方吧!于是,她与那年轻老师因成契约,整天抱吉他练习。母亲的年糕生意之后是咸糕生意。大灶镇日蒸腾,读高中的祥云时常抱着篮球去附近国中打球,她守在灶前添柴火。
父亲的病在年后微有起色,心情也显得晴朗,兴致来时,与来家里批咸糕的熟贩谈笑风生,他原是喜欢嬉笑,在笑谈中减斤去两,母亲的辛劳只换取了喜悦的薄酬。母亲曾说,肯营生,就不会挨饿。但她相信一定有一个方式可以让生活不仅仅是「不会挨饿」。过年祥春回来,她看见祥春拿了一叠彷若仍沾着咸湿汗水的钞票给母亲,她不知道那是多少,但她知道母亲脸上欣慰的笑意在刹那间凝聚成愧疚的眼神,在祥春的身影间阴附不去。穷苦使人卑微,她要走出穷苦的困境。
她练弹吉他的手红肿欲裂,她裹了一层薄胶布继续练,起了厚茧后,痛感已失。母亲从工作中抬起头来,安静望着在她怀里抖动的吉他,安静听她唱歌,偶尔也坐在某个角落听她吹口琴,母亲像在她的乐音歌声里得到歇息般的,将手安适的放在裙摆上,时光悠远,母亲的脸上闪过一续青春的神采,她再也没看过一个受了生活磨难的中年女子,像她母亲般在脸上显出一种宽厚容忍的高雅气质,母亲在生活的苦难中自有一个安定的天地,而那个天地从她仁慈安静的面容显现出来,神秘不可侵犯。她能给母亲安慰的,竟只是琴音歌声。
祥浩顿时感到她必须利用她拥有的这项才华给予母亲更安稳的人生。
13
下学期开学之初,校外街巷仍充斥着舞会喧杂的乐音与闪烁的灯光。如珍容光焕发,穿着短裙踩着高跟鞋去跳舞。舞会的歌曲带动舞者的情绪,耽溺在歌曲的感动里,也就对舞会不能抗拒。
祥浩一直想在舞会里习得好舞艺,奈何见过晋思的舞蹈后,会场其他舞者的动作仅成运动的一种轻黯姿态,随意任性不能称魅。校刊社不曾和哪个社团或团体合办舞会,她和晋思不曾再在舞会碰首,认识以来,他也未曾邀她去参加任何舞会。她虽然期待从他那里窃取舞姿,却又不愿落于刻意强求。她从参加别的舞会获取与晋思共舞的想象。她也盼望有朝一日能再次的与晋思共舞。
开学后学生碰了面多半要提起寒假如何度过。如珍冲洗了一大叠照片,既展示给祥浩看,又滔滔不绝讲着照片背景。那是寒假她和梁铭等登山社的社员去做四天三夜的登山,天寒,照片中的人都裹了重重的厚衣,背着梯子似的登山袋,足蹬厚靴,在苍茫的天空下对镜头留下山里足迹。每个人在山上都是开心的笑容,梁铭在众人间仍是大哥的架式。如珍说回程时,梁铭自己留在半山腰的管理处住了整个寒假,她觉得梁铭在疗伤,把爱的伤口放在山风下风干。祥浩故意装做不在意,指着最后一张相片,在长长的海滩上向镜头走来的那个有着中年体态,但面庞略为稚气的男人。问:「这是谁?」
「我姐夫。」
如珍的语气淡淡的,不着痕迹似的,说:「过年的时候,他和姐姐回来,这是我离家以来我们第一次碰面。我不要再想这个人了,他却又来找我。那天约我去海滨,我去了,起先什么也不说,光只看着我,后来一直问我这几年好不好。我好不好已经与他无关了。我沿着海滩走得远远,他追上来,我举起相机替他拍下这张照,就自己上岸回家了。日子不可能走回去了,我的记忆里不要再有这个人。」
「那为什么还拍下他的身影?」
「我不知道为什么决定上岸的那一刻会举起相机。」
「刀痕在你手上,记忆怎么可能消失?」
「是啊,我们只是在做无聊的幻想,越不愿去想的事想起来越痛。」如珍将相本一本本堆叠到书架底层,那里原已排满了相本,回忆一旦收藏起来,新的生活内容又急于成为新的收藏品。
祥浩的生活也自有步调,她持续家教,却又想另谋出路,她加入音乐社团,为了向那里的吉他高手请教。她要准备一身好武艺到江湖闯荡,从在活动中心唱〈橄榄树〉的那一刻开始,她就隐约知道自己适合舞台,她要唱歌,不停的唱给那些能被歌声打动的人听。当在寒假苦练吉他得到年轻老师赞美时,当母亲若有所思的静坐一旁听她的弦音与歌唱时,她就知道自己应有的选择。
大餐厅的演唱工作通常需要边弹钢琴边唱,弹钢琴于她是奢侈的梦想,抱着吉他在小餐厅唱歌是比较容易实现的梦想,也是高收入的打工机会。而民歌餐厅日渐稀少,选择十分有限,在新的吸收顾客花招取代旧有民歌演唱之前,她得加紧练习琴艺。
白天,上课、读书之外,她待在社团练吉他,晚上去家教。她无暇顾及校刊社,晋思这学期退出校刊社,游踪不定。一个社员编了两期校刊后,通常嘲笑自己是老鸟,退到别的社团去玩耍或逍遥法外,精利一点的人,绝不让编校刊成为当掉许多科目的原因。那个坐在主席位置上的电机系学生也舍下了当了几届老鸟的宝座,孤独的准备修第五年的学分。
晋思既已不在校刊社,她每踏入那社团就彷若失落了什么,去社办成为负担,她因不参与活动和讨论而被摒除在外,既没当上专题召集人,又没什么非要她做不可的任务。新接编务当上主席的胡湘曾要她企划一场座谈会,她以没时间联络与安排为由拒绝,从此胡湘不再对她的编辑能力表示热情。她也转移全部精力在她的乐器上。事实上是晋思的缺席使她当初加入社团的热诚荡然无存,还没全然退出,是因为那里曾有晋思的声音与身影,她坐在晋思曾坐过的位置,感受他的温热。她曾想去晋思的系上看课表,看他出没的时间,越是在意,越是情怯。她往往走到他上课的楼宇,就像要办什么急事般的,匆促着脚步离去了。
直要有一天,胡湘要办老鸟回笼的聚会,以示对前辈编辑人的敬重与怀念,她才感到疲累生活里出现了一点希望的光影。
聚会的地点在山岗下一家格调幽静的茶馆,大家约好在那里吃晚餐,祥浩来晚了。这晚微雨,她在门口摆伞,一眼瞥见门内晋思和胡湘站在靠门处,晋思衣服微湿,他的方格呢长袖沾了雨,胡湘替他把湿了的袖口往手肘处卷,晋思盯着胡湘替他卷袖口的动作,嘴边挂着满意的微笑,两个认真的人,在茶馆幽幽灯光下,和谐柔美,祥浩这才注意到,胡湘有一张柔美的脸庞,在为晋思折袖口时流露无遗。她突然想往回走,回到雨中,但来不及了,里头的人喊「祥浩来了」,引来一串注目的眼神,使她不得不走进去。
新旧社员重聚,场面异常热闹,每个人都忙着打招呼,随意找位置坐。已离开了几期的社员不认得祥浩,但祥浩之名已因民歌演唱及她那张姣好的面貌而传扬开来,博得老社员的礼遇。她即刻被关心社务的老社员包围,那是几个大四男生。她与他们同桌,晋思在胡湘那桌,与她隔了两桌的距离。他们的眼神在幽幽的灯光和嘈杂的声音下相遇,各举起手来与对方打了招呼,像对待别的社员那样。祥浩因而感到自己在他眼中的眇小,原来他与她,只是社员之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