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胡幼安领兵堪称神挡杀神,不管前头的城池驻扎的军队是不是北国的,她都照打不误,打得联盟军叫苦连天,不少联盟军的诸侯王都派了使臣前往景昌,想要与沈知微讲道理,让沈知微管一管胡幼安。
那些城池他们已经打下来了,就是他们的!胡幼安见城池就打,见人就杀,景昌是打算与天下诸侯王宣战吗?
诸侯王们叫嚣着要周天子给他们一个交代,他们可能是打北国打上头了,以为北王这个假“天子”不堪一击,景昌的真天子同样不足为惧。
然后沈知微笑了笑,命人将使臣们一一捆好,送回各诸侯王面前,告诉各诸侯王,想要打就打,别废话。
景昌今非昔比,这些诸侯王嘴上嚷嚷着欢,实际上,压根打不过景昌,他们连苟延残喘的北王都要打那么久,甚至还要联合起来打,怎么敢跟强大的景昌宣战的?
“各位尽请告知你们的‘大王’,天子唯予一人,天下尽皆大周王土,叫他们好生等着,等大周铁骑打开他们的城门,收复失地,重塑大周王室之尊。”
沈知微这话颇有些让诸侯王等死的意思了,使臣们仓皇而走,还是被绑着押送回各国,狠狠打了诸侯王的脸。
妫央大呼痛快,但又觉得大王实在是仁慈,传信谁不能传?非要放那些使臣走干什么,要他说,就该将使臣的头颅割下,连同王令一起,送给那些诸侯王。
沈知微听完妫央的主意后,直呼妫央不做人,他不光想要使臣的命,他还想要景昌兵卒的命。
真要是将使臣头颅送去,景昌的兵卒还能活着回来才怪,那些诸侯王就算不想动手杀景昌的人,也会迫于压力杀人,到时候两边都见了血,就不得不开战了。
景昌确实强大,但也没强到一下子对上所有诸侯王的程度,如今的景昌有点儿表面光,里头还是虚得。
因为人手严重不足,打下来的地盘都需要重建,需要重新安排合适的人去接手,人才又不是地里的粮食,一年就能长成,沈知微缺人缺得都想将学宫里的学子全薅过来干活了。
但是不行,真要是安排一堆新人去管理一地,那不是重建,那是破坏。
她可不想让自己创立的王朝,如同秦朝一般,短暂如流星划过天际。
过了年又开了科举,第二次科举参与人数更多了,可选出来的人才变少了,远没有第一届的人才那么惊艳。
第一届的科举选出来的人,基本上都已经上手自己的工作,在一个领域发光发热,其中不乏有特别厉害的,刚工作一年就屡屡立功,例如琼玉、夏青这种顶尖人才,还有数十位次一级的可用人才。
第二届科举出来的人,挑挑拣拣也就十来个能用,算是可用人才,还不能立马开始用,要先培训。
因为第二届里,有相当一部分是北地那边的学子,他们虽早早来了景昌,在景昌考取了功名,但他们骨子里还是北国的学子,对普通话、简体字以及景昌的政策都不是特别理解,好好培训,估计要等个一两个月才能真用上。
北国的地盘落在了景昌手里,北王越等王室殉国,他们的忠臣也追随而去,其余学子可没那么忠心于北国,他们两年前名义上还是大周的子民,如今不过是重新回归了大周子民的身份。
最后尘埃落定,北地三分之二被胡幼安给抢过来了,剩余三分之一,由各国联军瓜分,安国拿下了较大的一块,一举成为剩下诸侯国里,面积最大的诸侯国。
安王濯也算是实现了自己之前的愿望,打下了比他父亲更大的地盘。
因为有之前打地盘不经营,以至于各地叛乱背刺自己的经验,所以这次安王拿下城池后,和沈知微一样,将当地的官员全都撤下,换上自己的人。
他是全盘照搬景昌的处理方式,沈知微得知此事后,总觉得这个动作有点儿眼熟。
之前她实行军功封爵制度的时候,好像也有几个诸侯国照搬,结果是什么呢?
结果是政策水土不服,造成了很大的动荡。
安王此举,沈知微同样觉得不太行,因为景昌是周朝正统,安国不是。
光撤下当地官员没用,要想真的收复一地,安国得将当地所有人都迁走,断了当地人的根,彻底斩断他们和北国的牵连,还得分散原本的北地人,让他们和安国人一起生活,逐渐各自融入,才能真的消化干净。
第77章专业学校培养专业人才,……
沈知微站在后世的角度, 拿着历史书矫正安王行事。
而安王啥也不知道,只能迷迷糊糊去探索为王之道,依照他人的经历,照猫画虎, 去处理那些从未遇到过的棘手问题。
如果没有沈知微, 安王和北王都会成为一代霸主, 他们拥有霸主共同的特质——学习和探索的能力。
可惜没有如果,这个世界上有沈知微存在, 历史就注定了会走向另一个辉煌的结局。
北王的死对比他活着时, 要稍显潦草, 他活着的时候, 所有人都很担心他更加强大,每一个人都盯着北王的一举一动,而他死后, 这种注视全都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对失败者的不屑。
还有对景昌的愤恨。
这次他们联手攻打北国的根本原因,就是从景昌传出的那一句谶言, 景昌什么都没做, 最后坐享其成, 拿下了北国最大的一片疆土, 这如何能不叫他们恨呢?
恨,就要有所动作, 要针对景昌做一些布置。
于是有人提议, 针对之前的谶言,进行新的解读。
北王越死了,很显然,那一句谶言里的尽归于北, 并不是代指北国,或许是代指拥有北地的人,又或者是整个北方的诸侯王们。
有人这么猜测,南方的诸侯王们就不同意了,怎么三两句话就想将他们直接赶出逐鹿天下的赛场呢?
于是有人开始怀疑,谶言是真是假。
当初沈知微命令妫央祭祀天地,占卜未来,妫央身为曾经的太卜,业务水平十分高,全程没有任何错漏,作假的能力也很强,得出了一个完美贴合沈知微想法的谶言。
现在想要揭穿这件事是假的,告知天下,谶言是沈知微的阳谋,何其困难。
是想说昔日的太卜不敬神灵,还是想说名为天子的沈知微肆意利用神意?
这两盆脏水可以随便泼,有没有人信可就说不准了,因为这几年景昌附近连年丰收,子民安居乐业,哪怕是有一些天灾,也都在朝廷可控范围之内,沈知微及时命人赈灾救难,从头到尾就没有积攒过任何民怨。
庶民们不知道什么阳谋阴谋,也不懂什么谶言的真假,他们只知道,周天子治下是这片战乱之地唯一的净土,千百年来,他们都是周朝的子民,以后也还会是大周的子民。
而那些贵族,就更不可能跟着诸侯王们一起,扭曲谶言,又或者是指责沈知微假造谶言了。
他们又不傻,如今势力最大的是沈知微,得民心者也是沈知微,跟沈知微对着干有什么好处?汴地和北地忠于诸侯的贵族,可都因为想要谋逆,被胡幼安领兵杀了个干净,从上到下,全都死绝了。
他们又不是活腻了,非要跟天下共主对着干。
于是诸侯王的脏水泼出去了,沈知微毫发无损,零伤过关。
谶言不仅没有削弱天子的含金量,还因为猜测谶言中的北是拥有北地最多的王,从而将谶言中的天下共主之位,又还给了周天子。
兜兜转转,天子依旧是天子。
外界各种风波,折腾来折腾去,都没能突破天子的防御,沈知微甚至都没意识到有什么事情,一切就都过去了,留给她的只剩下状似很老实,低头求发展的一堆诸侯王。
诸侯王现在比当初在汴地被坑时还老实,明明这次被坑得更惨。
沈知微怀疑这群诸侯王都去进修了忍者课程,这是真能忍。
看他们这么能忍,沈知微就知道,她的主线任务是彻底殉了,以后想都不用想了,只老实做特殊任务吧。
东海之畔的造船厂全速加工,经过改良和建造,今年出海的船增加到了五艘,全都是十分巨大的商船,不光是载物能力,载人能力上也有了巨大提升,这次再出海,竟将造船厂附近的水军带走了三分之二还要多。
沈知微意识到得扩张军队了,陆军方面有胡幼安等人操心,她从来不上心,水军这边她必须自己上上心,目前还没找到合适的水军将军。
鸱尾倒是会水,但是鸱尾入伍后就是陆军行列,她用兵的经验全来自于陆军,对水军很陌生。
沈知微担心让鸱尾来管水军会出现外行管内行的情况,与此到时候左右脑互搏,还不如耐心寻找合适的水军将领,目前没人,就先让他们自己管自己的。
水军打仗,更依靠船只与武器的精良,还有一个,就是信息的传递。
沈知微在船只和武器上,只能依靠百工坊,让安金与黄鱼两人好好思考,进行创新,在信息传递方面,她拿出了旗语。
那些城池他们已经打下来了,就是他们的!胡幼安见城池就打,见人就杀,景昌是打算与天下诸侯王宣战吗?
诸侯王们叫嚣着要周天子给他们一个交代,他们可能是打北国打上头了,以为北王这个假“天子”不堪一击,景昌的真天子同样不足为惧。
然后沈知微笑了笑,命人将使臣们一一捆好,送回各诸侯王面前,告诉各诸侯王,想要打就打,别废话。
景昌今非昔比,这些诸侯王嘴上嚷嚷着欢,实际上,压根打不过景昌,他们连苟延残喘的北王都要打那么久,甚至还要联合起来打,怎么敢跟强大的景昌宣战的?
“各位尽请告知你们的‘大王’,天子唯予一人,天下尽皆大周王土,叫他们好生等着,等大周铁骑打开他们的城门,收复失地,重塑大周王室之尊。”
沈知微这话颇有些让诸侯王等死的意思了,使臣们仓皇而走,还是被绑着押送回各国,狠狠打了诸侯王的脸。
妫央大呼痛快,但又觉得大王实在是仁慈,传信谁不能传?非要放那些使臣走干什么,要他说,就该将使臣的头颅割下,连同王令一起,送给那些诸侯王。
沈知微听完妫央的主意后,直呼妫央不做人,他不光想要使臣的命,他还想要景昌兵卒的命。
真要是将使臣头颅送去,景昌的兵卒还能活着回来才怪,那些诸侯王就算不想动手杀景昌的人,也会迫于压力杀人,到时候两边都见了血,就不得不开战了。
景昌确实强大,但也没强到一下子对上所有诸侯王的程度,如今的景昌有点儿表面光,里头还是虚得。
因为人手严重不足,打下来的地盘都需要重建,需要重新安排合适的人去接手,人才又不是地里的粮食,一年就能长成,沈知微缺人缺得都想将学宫里的学子全薅过来干活了。
但是不行,真要是安排一堆新人去管理一地,那不是重建,那是破坏。
她可不想让自己创立的王朝,如同秦朝一般,短暂如流星划过天际。
过了年又开了科举,第二次科举参与人数更多了,可选出来的人才变少了,远没有第一届的人才那么惊艳。
第一届的科举选出来的人,基本上都已经上手自己的工作,在一个领域发光发热,其中不乏有特别厉害的,刚工作一年就屡屡立功,例如琼玉、夏青这种顶尖人才,还有数十位次一级的可用人才。
第二届科举出来的人,挑挑拣拣也就十来个能用,算是可用人才,还不能立马开始用,要先培训。
因为第二届里,有相当一部分是北地那边的学子,他们虽早早来了景昌,在景昌考取了功名,但他们骨子里还是北国的学子,对普通话、简体字以及景昌的政策都不是特别理解,好好培训,估计要等个一两个月才能真用上。
北国的地盘落在了景昌手里,北王越等王室殉国,他们的忠臣也追随而去,其余学子可没那么忠心于北国,他们两年前名义上还是大周的子民,如今不过是重新回归了大周子民的身份。
最后尘埃落定,北地三分之二被胡幼安给抢过来了,剩余三分之一,由各国联军瓜分,安国拿下了较大的一块,一举成为剩下诸侯国里,面积最大的诸侯国。
安王濯也算是实现了自己之前的愿望,打下了比他父亲更大的地盘。
因为有之前打地盘不经营,以至于各地叛乱背刺自己的经验,所以这次安王拿下城池后,和沈知微一样,将当地的官员全都撤下,换上自己的人。
他是全盘照搬景昌的处理方式,沈知微得知此事后,总觉得这个动作有点儿眼熟。
之前她实行军功封爵制度的时候,好像也有几个诸侯国照搬,结果是什么呢?
结果是政策水土不服,造成了很大的动荡。
安王此举,沈知微同样觉得不太行,因为景昌是周朝正统,安国不是。
光撤下当地官员没用,要想真的收复一地,安国得将当地所有人都迁走,断了当地人的根,彻底斩断他们和北国的牵连,还得分散原本的北地人,让他们和安国人一起生活,逐渐各自融入,才能真的消化干净。
第77章专业学校培养专业人才,……
沈知微站在后世的角度, 拿着历史书矫正安王行事。
而安王啥也不知道,只能迷迷糊糊去探索为王之道,依照他人的经历,照猫画虎, 去处理那些从未遇到过的棘手问题。
如果没有沈知微, 安王和北王都会成为一代霸主, 他们拥有霸主共同的特质——学习和探索的能力。
可惜没有如果,这个世界上有沈知微存在, 历史就注定了会走向另一个辉煌的结局。
北王的死对比他活着时, 要稍显潦草, 他活着的时候, 所有人都很担心他更加强大,每一个人都盯着北王的一举一动,而他死后, 这种注视全都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对失败者的不屑。
还有对景昌的愤恨。
这次他们联手攻打北国的根本原因,就是从景昌传出的那一句谶言, 景昌什么都没做, 最后坐享其成, 拿下了北国最大的一片疆土, 这如何能不叫他们恨呢?
恨,就要有所动作, 要针对景昌做一些布置。
于是有人提议, 针对之前的谶言,进行新的解读。
北王越死了,很显然,那一句谶言里的尽归于北, 并不是代指北国,或许是代指拥有北地的人,又或者是整个北方的诸侯王们。
有人这么猜测,南方的诸侯王们就不同意了,怎么三两句话就想将他们直接赶出逐鹿天下的赛场呢?
于是有人开始怀疑,谶言是真是假。
当初沈知微命令妫央祭祀天地,占卜未来,妫央身为曾经的太卜,业务水平十分高,全程没有任何错漏,作假的能力也很强,得出了一个完美贴合沈知微想法的谶言。
现在想要揭穿这件事是假的,告知天下,谶言是沈知微的阳谋,何其困难。
是想说昔日的太卜不敬神灵,还是想说名为天子的沈知微肆意利用神意?
这两盆脏水可以随便泼,有没有人信可就说不准了,因为这几年景昌附近连年丰收,子民安居乐业,哪怕是有一些天灾,也都在朝廷可控范围之内,沈知微及时命人赈灾救难,从头到尾就没有积攒过任何民怨。
庶民们不知道什么阳谋阴谋,也不懂什么谶言的真假,他们只知道,周天子治下是这片战乱之地唯一的净土,千百年来,他们都是周朝的子民,以后也还会是大周的子民。
而那些贵族,就更不可能跟着诸侯王们一起,扭曲谶言,又或者是指责沈知微假造谶言了。
他们又不傻,如今势力最大的是沈知微,得民心者也是沈知微,跟沈知微对着干有什么好处?汴地和北地忠于诸侯的贵族,可都因为想要谋逆,被胡幼安领兵杀了个干净,从上到下,全都死绝了。
他们又不是活腻了,非要跟天下共主对着干。
于是诸侯王的脏水泼出去了,沈知微毫发无损,零伤过关。
谶言不仅没有削弱天子的含金量,还因为猜测谶言中的北是拥有北地最多的王,从而将谶言中的天下共主之位,又还给了周天子。
兜兜转转,天子依旧是天子。
外界各种风波,折腾来折腾去,都没能突破天子的防御,沈知微甚至都没意识到有什么事情,一切就都过去了,留给她的只剩下状似很老实,低头求发展的一堆诸侯王。
诸侯王现在比当初在汴地被坑时还老实,明明这次被坑得更惨。
沈知微怀疑这群诸侯王都去进修了忍者课程,这是真能忍。
看他们这么能忍,沈知微就知道,她的主线任务是彻底殉了,以后想都不用想了,只老实做特殊任务吧。
东海之畔的造船厂全速加工,经过改良和建造,今年出海的船增加到了五艘,全都是十分巨大的商船,不光是载物能力,载人能力上也有了巨大提升,这次再出海,竟将造船厂附近的水军带走了三分之二还要多。
沈知微意识到得扩张军队了,陆军方面有胡幼安等人操心,她从来不上心,水军这边她必须自己上上心,目前还没找到合适的水军将军。
鸱尾倒是会水,但是鸱尾入伍后就是陆军行列,她用兵的经验全来自于陆军,对水军很陌生。
沈知微担心让鸱尾来管水军会出现外行管内行的情况,与此到时候左右脑互搏,还不如耐心寻找合适的水军将领,目前没人,就先让他们自己管自己的。
水军打仗,更依靠船只与武器的精良,还有一个,就是信息的传递。
沈知微在船只和武器上,只能依靠百工坊,让安金与黄鱼两人好好思考,进行创新,在信息传递方面,她拿出了旗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