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沈知微还以为自己是在看什么充满历史遗憾的纪录片,等闻桃问要如何应对大诸侯称王一事时,她才恍然明白,这部历史片,她也是主角之一。
  “唉,要是一个人称王,那还能连通诸公讨贼,如今各国陆续称王,讨贼就难了。”
  沈知微状似苦恼地说着,心里则乐开了花,她果然没看错安国,安国国君现在就是她心目中最靠谱的人!她就需要一个这样的人来给她帮忙。
  亡国之日相信很快就能到了!
  “天下皆窃取大王权柄之贼,都该死!”
  闻桃脸上出现一抹凶光,沈知微能感觉到她此刻想要将所有诸侯弄死的杀心。
  予的太宰好像有点儿凶啊。
  沈知微干咳一下,压制了自己内心的狂喜,轻声道:“诸公自立为王并非坏事。”
  “大王”
  闻桃还以为自己听错了。
  然后她就听到大王用略显清冷的声音说:“此前诸公乃予之臣民,此后诸公皆是反王,无须顾及其他,均可杀之。”
  汴国国君投降后,就被关在景昌的院子里,说是关,其实也不太阻止对方在景昌溜达,甚至生活水平也没有太低,算是荣养。
  以后森可以在景昌过上吃喝不愁的好日子。
  这样的好日子,是因为他曾是公爵,后来还主动归降,所以沈知微不能杀了他,还得按照祖制来优待他。
  如此好的待遇,以后这些称王的诸侯是没有了。
  以后可以直接往死里打,不必留手,也不必担心出师无名,他们背叛天子,就是一个天大的罪名。
  闻桃明白了沈知微的意思,却还是心情很差,那么多诸侯同时称王,绝不是一夕之间的决定,而是私底下联络许久,如此重要的事情,她竟然一点儿消息都没有听见。
  她安插在各国的细作,难不成都废了?
  闻桃打算回去仔细部署一番,她一定要让那群不知天高地厚的诸侯付出代价!
  第47章妫央决定要为大王开疆拓……
  对于天下诸侯来说, 今年九月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日子。
  称王之后,所有诸侯的目光都落在了景昌,他们在等天子的反应,究竟是怒而不为, 还是怒而发兵, 无论是哪个反应, 他们都已经准备好了应对之策。
  结果,景昌什么动静都没有。
  天子没有搭理任何人, 上书要给天下诸侯一个教训的臣工们, 也没有得到天子的回复。
  好像天子没有听到消息一样。
  虽然知道这种情况对他们来说, 是个天大的好消息, 天子不追究,他们就能顺利称王,以后都可以只为自身而战, 而不用受天子控制,但天子越是冷静,他们越是觉得不对劲。
  十分的不对劲。
  难不成天子在私底下正筹划着什么巨大的计划, 如今只是表面上的平静?
  这么一想, 诸侯们悬着的心就落下了, 他们不怕天子闹事, 他们只怕事情完全挣脱他们的掌握。
  沈知微当然不会有任何反应,她唯一的反应就是快乐疯了。
  反应大的是景昌的臣工们, 无论是出于对沈知微的忠诚, 还是出于对自身未来的担忧,他们都不能眼睁睁看着诸侯称王,可无奈天子不发话,他们就是急死, 也没法代替天子,给那些诸侯一个教训。
  更何况,称王的诸侯实在是太多了,他们没法同时向那些人开战,别看景昌前段时间吞下了汴地,似乎强大了不少,实际上自家人知道自家事,如今的景昌不过是表面好,内里因为缺人手,很多地方都周转不开了。
  连摩拳擦掌想要给诸侯一个教训的闻桃,都没法将目光投向外面,内里的胡乱连她都被连累了。
  闻桃一连三天向大王上书,请求大王收纳天下有才之人为官,填补空缺。
  沈知微看见类似的请求,都会头疼一阵子。
  因为上书要人的不止闻桃一个,到处都是要人的帖子,也不知是不是因为外界环境的动荡,这些时日,有不少庶民来到景昌附近,他们往往都是拖家带口,一来来一个小族,百十号人。
  景昌的粮食压力不大,可管理人手实在是太少了,短时间还好,时间长了,那些无人管理的庶民,很可能会因为各种原因,走上违法乱纪的道路,成为破坏景昌社会稳定的因素。
  沈知微也不想以后出门的时候,随时随地都要防止哪儿冒出来一个刺客。
  亡国创业未半,她决不能中道崩殂啊!
  于是,沈知微点头了,广开言路,广纳人才。
  这年头选官的途径很是单一,主要是举荐制度。
  因为人口少,社会资产也比较少,大多数都是私人拥有的,所以不需要那么多人管理。
  可景昌附近情况特殊,沈知微几乎将所有私产都变成公产了,那些庶民手持七十年土地使用资格,土地名义上属于大王,实际上就是他们的。
  所以需要管理的公产就会很多。
  庶民大多数还是庶民,并没有成为世家的佃户隐户,也没有成为奴隶商贾,因此他们也需要很多人去管理。
  能举荐为官的人,几乎身上都有官职了,臣工们也是被逼得实在没有法子,才不得不求助沈知微这位不管事的大王。
  如果靠举荐制度就能让人手快速增加,他们早就自己干了,哪儿还需要沈知微想办法。
  沈知微觉得举荐制度不可能这么快就废了,然后她仔细一查,发现举荐制度确实废的很彻底了,只因能来得都来了,不来的压根不会来。
  此次诸侯称王,天子装聋作哑,导致很多其他诸侯领地的人才,都觉得跟天子没什么前途,不如留在原籍,又能辅佐君王,又能照顾家小,一举两得。
  合着最后还是沈知微自己的锅,她不反抗,导致景昌对外地人才的吸引能力大幅下降。
  最后导致用人荒,还得她自己给自己填坑。
  沈知微直接被这个真相给气乐了,她一边儿敷衍臣工们,安抚他们一定会有办法的,一边儿暗暗摆烂。
  办法倒是有,可她不想干。
  她能够为了自己的吃喝玩乐,去改进粮种,促进农桑,锻造铁器和制造纸张,但她不可能拿出来考试制度和学校制度。
  别的东西都是小玩意,不可能改变这个时代的大环境,也不可能让景昌一飞冲天,但是科举和学校可不行。
  当了那么多年学生,没事儿就考试,沈知微太明白这两样东西的威力有多大了。
  她绝对,绝对不可能将科举和学校拿出来!
  绝对!
  沈知微在心里默默发誓,然后过了没两天,她就开始动摇了。
  其实,只要别把流水线一样培养学生的学校拿出来,别把拥有完整流程,从底层选拔官员的科举全套拿出来,景昌也不太可能会一飞冲天,对吧?
  沈知微深夜躺在床上,开始问自己。
  答案其实很模糊。
  沈知微也不知道拿出半成品会给景昌带去多大的影响,抉择永远是很艰难的一件事。
  她只是不能继续装聋作哑下去了。
  臣工们催得太紧了,而且足够多的官员,是对社会稳定的积极因素,社会稳定下来,子民才能过好日子。
  她可不想一群拖家带口的庶民跑过来后,发现景昌根本没有传说中那么好,反倒让他们的日子过得更差了,然后他们开始后悔信任天子。
  想想都可怕,她绝对不能让那种情况发生!她可以亡国,但不能连累那么多人一起过苦日子啊。
  她本质上还是一个善良的人,根本没法眼睁睁看着这种事情发生。
  所以,在某个清晨,大王顶着厚厚的黑眼圈,将闻桃叫进宫来,布置了第一届人才选拔考试。
  不拘出身,不拘性别,有才能者均可参加,各单位的长官自己出题,人才选进去是给他们打工的,真要是选了一堆废物进去,以后可别喊人手不足,出了事自己担着,不管是会被申斥的小罪,还是抄家灭族的大罪,都自己顶。
  沈知微叠甲,将自己的责任给摘出去了。
  这一套放在后世,肯定会被文人给骂死,还从来没见过这么不负责任的皇帝,臣子为皇帝打工,皇帝什么都不管?
  放在压根就没出现过考试选拔人才这一途径的周朝,沈知微说什么,闻桃都觉得没问题。
  本来这个选拔方式,也是臣工逼迫大王想出来的法子,大王愿意为臣工让步,想出一个如此新奇的方法,已经是大王的仁慈,身为臣工,需得感恩。
  至于如果有臣工不好好干,敷衍了事怎么办?
  那自然是用大王的命令去办,不管选拔上来的人做错了什么事,只管找将对方放进来的臣工的麻烦即可。
  沈知微见闻桃什么都不问,她说干什么就去干什么,心里很是满意。
  如果是妫央在,估计会给她添油加醋一番,力求将事情办好,叫她这个当大王的满意。
  沈知微对于妫央遇见机会就拍马屁的行为没有任何意见,她只是对妫央总是能将她吩咐的事情办好的能力有意见。